laily

laily

享受純粹的聽歌快樂

前幾天在看公司的同學寫的博客。有一個同學講他在做數據可視化,分析了吳亦凡和周杰倫的歌曲的歌詞,想分析這些歌的歌詞分別是哪些詞語出現的頻率最高,有什麼特徵。

然後我突然一驚,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聽過周杰倫的歌了。雖然我不是周杰倫的鐵粉,但是初高中的時候還是聽了他不少歌的,挺多歌我也很喜歡。可是我從什麼時候開始再沒聽過了?我不知道。是我主動放棄嗎,肯定不是的,很多歌我現在還是想聽。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仔細回頭想想,大概就是換音樂軟體的時候中斷的吧。

在某一次轉換的時候,導入歌單,發現匹配不上,之後我們很依賴推薦算法給自己推歌。偶爾搜幾次搜不到,慢慢就放棄了。

或者最開始是可以聽到的,然後有一天突然變灰了。在聽歌時軟體就默默跳過它了。而我們也不會意識到這些歌再也沒聽過了。

想想我人生的整個聽歌經歷,這種變化也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最早的時候聽歌應該用的百度音樂,當時好像可以在線聽也可以下載。後面用千千靜聽,然後間歇性用過酷狗。後面長期用了豆瓣音樂,最早整理的歌單就是在豆瓣音樂。然後後面豆瓣音樂也停了,在試用了 QQ 音樂和網易雲音樂後選擇了網易雲音樂。

還清晰的記得從豆瓣將歌單導入到網易雲的時候有很多匹配不上,所以這次軟體遷移,丟了不少歌曲,但是也別無選擇。

割裂的世界#

這就像一個完整的世界,但是一些原因,我們其實只能享受這個世界中的其中一部分,如果你想要享受另外部分,需要用另外的方式。而且這個隔離是人為的。

除了音樂,我們的影視也是一樣的,有各個 app,一個 app 占有其中一塊地盤,你想要享受這個完整的世界,需要準備所有的 app,都充上值。

充值本身我覺得沒有問題,為版權付費是合理的,但是為了享受這整個世界需要下載所有的 app 是不現實的。

世界讓我們選擇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希望選項是全的。

比如我用網易雲音樂聽了 7、8 年的歌,這個時候在 QQ 音樂上發生的所有事我是不太知道的,可能上面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音樂作品,如果我聽了,我也會非常喜歡,可是我沒有這樣一個渠道知道它。即使知道了,我也沒有辦法享受它。

我被迫放棄了我不想放棄的。或者說有些選項就沒有出現在我的列表裡。

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就是這樣,你沒擁有全部的選項,但是我希望在一些小事上,我能盡可能的了解全部,然後自己做出選擇。

享受純粹的快樂#

回想一下音樂軟體的遷移歷程,發現軟體的壽命遠比自己想像的短,人一生也就七、八十年,已經不算長了,而很多軟體的壽命可能連十年都不到。思考再三我最終決定回到最原始的做法,自己下載管理所有喜歡的音樂。就像當年用 mp3 聽歌一樣。

於是我在 nas 上搭建了自己的音樂庫,找到了適合的播放軟體。現在手機,電腦上都是使用的這個軟體來播放自己音樂庫的軟體。如果在別的平台發現好聽的歌曲就將它加入到我的音樂庫裡。當然這樣是沒有版權的,所以我還是會繼續付費網易雲音樂的會員,作為對版權的支持,只是我不再用它聽歌。

同理,我也建了自己的影視庫,當然影視庫的內容就是隨看隨刪了,並不會像音樂庫一樣長期保留,然後充值了愛奇藝。書庫也一樣,我依然像擁有一個自己的大書架,藏有我愛的所有書,需要的時候能隨時翻閱,會員放在微信閱讀。

人一生其實能聽的歌,看劇,看書並沒有那麼多,也許根本不需要頻繁的折騰,也並不需要 app 裡那麼多花裡胡哨的功能。只需要在我想聽歌的時候能聽到,想找歌的時候能找到。

想像著在自己八十歲的時候,依然能打開三十歲就在用的 app,聽著這跨越五十個春秋積累的歌曲,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